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山东网 > 新闻 > 正文

“鱼”“欲”“誉”一字一天地

来源:未知 编辑:li8i9ue 时间:2020-12-21

古诗词中的换字教学初探

东昌府区韩集镇中学   吴长华

这一天,有个学生问我:“老师,我遇到这样一个题,在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一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(急于求官、服务社会)的诗句。为什么是‘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’这句诗句呢?”

学生这么一问,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,因为以前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背过,能够写下来,能够写正确,至于“为什么”还没怎么思考过,我的大脑飞速旋转,为什么呢?学生望眼欲穿,如饥似渴的等着我的回答,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解释这个问题。于是无奈的对学生说:“你先回去吧,我再仔细想想到底为什么是这一句。”这个学生有些失望的回教室了。

首先,我在网上查阅了孟浩然的事迹,其中关于他入京不仕(即进了京城却没有做了官)的资料显示唐开元十五年(727年),孟浩然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。

唐开元十六年(728年),初春,在长安作《长安平春》诗,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,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,然而,科举不中。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,王维为孟浩然画像,两人成为忘年之交。应进士举不第后,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,曾在太学赋诗,名动公卿,一座倾服,为之搁笔。传说王维家做客,适逢玄宗至,浩然惊避床下。张说不敢隐瞒,据实奏闻,玄宗命出见。王维向玄宗推荐孟浩然。玄宗很喜欢孟浩然的诗,问他最近有什么诗作,浩然自诵其诗《岁暮归南山》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句,玄宗不悦,说:“卿不求仕,而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!”也就是玄宗不高兴了,认为孟浩然不求做官,我也没有抛弃过你,你怎么诬陷我呢!所以放归襄阳。

唐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,不仕,当年浩然回襄阳。

唐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韩朝宗为襄州刺史,十分欣赏孟浩然,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,并向朝廷推荐他,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,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。同年李白赴襄阳,和孟浩然游玩。李白走后,浩然入蜀,往游广汉。

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张九龄为荆州长史,招致幕府。不久,仍返故居。

通过这些资料,我发现孟浩然39岁参加科举考试,两次求仕,想让张九龄举荐,给张九龄做幕府,可以看出他是有为官之心的。

然后我仔细的去搜寻关于这首诗的内容。原来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,作为干谒诗,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,称颂对方要有分寸,不失身份。措辞要不卑不亢,不露寒乞相,才是第一等文字。这首诗委婉含蓄,不落俗套,艺术上自有特色。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。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,张九龄任秘书少监、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,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。后张九龄拜中书令,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,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、赏识和录用。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,才写得那样委婉,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。张九龄,也是著名的诗人,官至中书令,但是他为人正直。孟浩然想进入政界,实现自己的理想,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。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,就含有这层意思。

这可以从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来发现。首联和颔联写景,但是颈联转入抒情,“欲济无舟楫”,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,面对浩浩的湖水,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,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,要找出出路却没有人接引。“端居耻圣明”,是说在这个“圣明”的太平盛世,自己闲居无事,实在是一种羞耻,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意图不言自明。说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,但是多么希望通过张丞相的援引,入仕为国效力呀!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,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,可是并非本愿,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,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。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。

尾联再进一步,向张丞相发出呼吁。这几句话,诗人巧妙地运用了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”(《淮南子-说林训》)的古语,另翻新意;而且“垂钓”也正好同“湖水”照应,因此巧妙地掩藏了自己干谒的痕迹,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。“垂钓者”暗指张丞相。这最后两句,意思就是说:张大人啊,您能出来主持国政,我是十分钦佩的,不过我是在野之身,不能追随您左右,替您效力,只是徒然表示钦佩羡慕之情罢了。

这首诗的艺术特点,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触景生情,情在景中。诗的前四句,描写洞庭湖的景致。“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”涵虚,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。太清,就是天空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:“到了中秋时节,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,与湖岸平齐了,一眼看云,只见湖山相映,水天一色,浑然成为一体,美丽极了。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”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,水气蒸腾,涛声轰鸣,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。这四句诗,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,生气勃勃。这样写景,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,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,愿为国家效力,做一番事业。这是写景的妙用。

然而,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,有作为的人想出头,谈何容易!“当路无人”,孟浩然终于没有寻到出路,四处碰鼻,灰心失望,五十二岁时就在故乡南园病逝。

综合这些内容,我就想怎么给学生解释那个问题呢?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一个大胆的想法涌入我的脑海:换字!对,就换同音字——“欲”“誉”。对,就换这两个字!因此我就去查阅这两个字的详细的解释。

“欲”有四个意象:1.欲望。 2.想要;希望。 3.需要。 4.将要。

誉:基本意思是名声;又作称扬,赞美之意;古意理解为‘誉者,过美之名。’

“欲”的这四个意象中我选择“欲望”这一个。所以我在对学生讲这个问题的时候,在理解诗意和了解孟浩然的两次求仕等的经历的基础上,我就告诉学生:我们把“徒有羡鱼情”的“鱼”改为“欲”,来理解一下这句诗。那么我们要先理解“欲”在这儿理解为哪一个意思更好一些呢?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:“欲望!”我就说:“对啊,那么,诗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欲望呢?”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交流。然后有的学生说:“老师,我认为是做官的欲望。”“我认为是发财的欲望,因为‘升官发财’。”“为朝廷尽忠。”------总之学生的想法很多,我说:“同学们的想法很好,其实我们通过对他事迹的学习,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,不难知道,孟浩然就是有为官的欲望,他是想要做官的,但是却是处处碰壁,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。

有学生又问了:“老师,这只能说明诗人急于求官啊,怎么能证明他有服务社会的想法呢?”“对啊,”我说,“怎么才能证明呢?同学们,我换了一个字了,你也试试换个同音字,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”“对了,老师,我知道了。”我的课代表兴奋地说,“可以换成‘誉’,名誉的‘誉’。”“为什么呢?”我问道。她说:“因为这个‘誉’的意思是‘荣誉、名誉、信誉’。以他求官的经历看,他不是蝇营狗苟的人,所以他想要个好名誉,要想有好的名誉,为官就得服务社会。”“你理解的太到位了,说的也很精辟,古意理解为‘誉者,过美之名。’也就是说‘誉’就等同于‘美名’,为官的要想留有美名,就得服务社会。‘孟浩然本来有机会某个官职,因为他在王维家遇到过唐玄宗,但是他既率真又直肠子’(郦波),所以最终与‘官’无缘。不能不说比较惋惜啊!同学们,这一次能理解这个习题了吗?”“理解了!”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。这真是一字一天地,思路一变天地宽啊!



Copyright © 2002-2018 山东网 版权所有      邮箱:838869911@qq.com

Top